图录号/艺术家:

石鲁 花卉

图录号:1322
拍卖信息
拍品名称:
石鲁 花卉
图录号:
1322
年代:
暂无
艺术家:
石鲁
材质:
作品分类:
尺寸:
31.5×45.5cm
估价:
开通VIP查看价格
拍卖公司:
上海朵云轩
拍卖会名称:
2016秋季艺术品拍卖会
专场名称:
现当代油画雕塑专场
拍卖时间:
2016年12月22日-23日
备注:
声 明:
出版:《秦川文集》第七卷封面,中国文联出版社,2016年。签名:(正)石鲁
钤印:(正)石鲁;秦川之印
签条:(正)黄源同志推荐赠送出版设计稿石鲁画之二,秦川记“游走当代”——四川省社科院资深研究员秦川藏画专题
近年来,众多买家越来越青睐于冠以“同一藏家”概念的作品,尤其是当藏家本身就具有一定社会地位、学术成就和声望,或是家庭背景的,其私藏一旦面世,往往得以创出同类拍品价格的高位。此次“游走当代”专题中吴冠中、吴大羽等人的5件拍品,就来自四川省社科院资深研究员秦川先生的家藏。
一位研究现代文学卓有成就的专家,与中国现当代十多位画家的交往,构成了秦川先生的系列藏画。这里面,包含着老一辈学者、文人、艺术家之间充满情怀而又令人唏嘘的往事。
秦川,四川涪陵(今属重庆市)人,1961年毕业于北大中文系,此后曾在四川人民出版社工作了十多年,1983年调入四川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从事现代文学研究,直至退休。他治学不浮夸,不附会,实事求是,客观严谨,尤其注重史料与理论的结合。数十年间,他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,堪称著作等身,四川省社科院官方网站称他为“著名的郭沫若研究专家,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专家”。
秦川先生在即将出版的个人文集(七卷本)《后记》中追述,吴大羽和石鲁作品的获得,是在老一辈文化人黄源先生(原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、文化厅长、省文联主席)的帮助下实现的。秦川在出版社当编辑时,就热衷于研究现代文学,并开始取得一些令学术界关注的重要成果,于是立下宏愿,要在有生之年出版一套能体现自己学术能力和水平的个人文集。在一次学术会议上,秦川将自己的想法试探着向黄源提出,黄源大为赞同,并建议将来出版文集可采用名家美术作品作为封面或插图。此后,黄源动用自己的人脉关系,帮助秦川留意收集。此次拍品中吴大羽的纸本油画《无题》和石鲁的《花卉》,就是黄源为秦川出版个人专着《鲁迅出版系年》一书而准备的。黄源在1982年给秦川的信中说:“关于封面设计,建议采用吴大羽和石鲁的画。”又说,“吴大羽同志可以试一试。其系老一辈画家,才华和骨气俱有,存一丝鲁迅先生的气质”,“但他的作品抽象意味浓,一般同志不能认同,需要时间去感受。近日上海同志带来几幅他的小画,寄上两张给你”。信中最后说:“石鲁敬佩鲁迅、郭沫若、巴金这些老同志,由他设计其实最恰当……原来寄去的三幅画不必寄还,或作今后其他书籍出版备用,希望你再接再厉,写出更多作品。”
秦川先生与吴冠中的交往,始于配合他的同事王伟(原四川人民出版社美术编辑室主任、后任四川美术出版社社长)约稿出版吴冠中画册。1978年,吴冠中到四川乐山写生,在当地宣传部门的帮助下,秦川与吴冠中首次见面。次年早春,秦川受出版社委托,两人在成都的西南师范学院再次见面,并初步商定了出版画册的事。接着,秦川去北京列席第四次全国文艺工作者大会的机会,再与吴冠中单独商谈画册出版事宜。几经往返,两人的意向基本达成一致了,然而,在当时的环境下,吴冠中画册的出版并不容易。据秦川在《往事—记我与画家的交往》一文中回忆:“其实,在王伟同志编辑吴冠中画册之前,由于当时美术界对吴冠中同志或多或少带有争议,社里同样存在不同意见,该画册是否列入出版计划一直犹豫不决。而我……多次向李致同志进言,表达可以出版的意见。这些意见,王伟同志都—告知了吴冠中同志。”文中又写道:“到九十年代初,我前后收到吴冠中同志赠送的设计稿、画作近十幅,但令人遗憾的是,出版时,多幅设计稿没有通过当初出版社的关卡,被严重地埋没了,让人欲哭无泪。”
秦川与李青萍的友谊,更富于传奇性。1986年,秦川在武汉陪同一位学兄去看李青萍画展,看完后,他激动不已,大叹“这是第二个吴大羽”,学兄遂提出能否为其出版画册,并愿意先让自己的学生前往李青萍居住的江陵县联系。但是,几经努力,以李青萍过往经历和当时的画名、社会身份,竟无一家出版社愿意承担出版费用和出版责任,此事不得不搁浅。不料,到了第二年春节,秦川收到了学兄寄来的一个包裹,紧接着又接到电话,学兄告知,这是李青萍主动赠送的。学兄在电话里建议,先生处境艰难,生活清贫,既然画作已经寄来,不便退还,不如出价购买。秦川听后,十分同意,遂去邮局给李青萍寄去了画款。此后的两三年内,李青萍每年都会在春节前夕寄给秦川几张画,并坚持表示分文不取。还说,“如果收就是贬低她的人格”。为此,秦川在回忆这段往事时,不禁感叹:“这是怎样一个令人肃然起敬、高山仰止的女画家啊!”(《往事》)
如今,斯人已逝,画作长留,有此追忆,看来似可作为秦川藏画来历的一个注解,其实,更重要的是,可以借此告诉今人,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留存至今的名家画作,其艺术价值与社会意义相比,后者无疑将更值得我们记取。
参考文献:
1.秦川:《忆黄源》,《秦川文集》,2016年。
2.秦川:《往事——记我与画家的交往》,原载《出版通讯·我的编辑生活》,1993年,现收录于《秦川文集》,2016年。
秦川(1938—),四川涪陵人。四川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。1956年考入北大中文系,就学期间参加编撰中国戏曲史和民歌民谣史料集,毕业后任职于四川人民出版社,长期从事文学及戏剧的评论、研究、编辑和创作。1978年参与发起、编纂《鲁迅大辞典》,1979年起担任《中国文学家辞典》1—4册责编,打破不收“活人入典框框”,在海内外受到好评。1983年调入四川省社科院,专门从事现代文学研究,在郭沫若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。出版的学术著作有《鲁迅出版系年》、《现代文学散论》、《文化巨人郭沫若》、《郭法治若评传》等,与人合着《郭沫若作品词典》《马识途生平与创作》《百家论郭沫若》等。现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会、中国郭沫若研究学会理事,四川省鲁迅研究学会副会长,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,北京《郭沫若研究》丛刊编委,四川《郭沫若学刊》副主编。
扫描二维码
手机浏览本页
回到
顶部

客服电话:18156032908 18155173028 18956011098

©2005-2018 zhuoke.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