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录号/艺术家:
关良 铡美案
图录号:2110
拍卖信息
- 拍品名称:
- 关良 铡美案
- 图录号:
- 2110
- 年代:
- 暂无
- 艺术家:
- 关良
- 材质:
- 油彩 画布
- 作品分类:
- 尺寸:
- 60×89cm
- 估价:
- 开通VIP查看价格
- 成交价:
- RMB:开通VIP查看价格
- 拍卖公司:
- 上海朵云轩
- 拍卖会名称:
- 2015秋季艺术品拍卖会
- 专场名称:
- 游园惊梦—现当代油画雕塑专场
- 拍卖时间:
- 2015年12月16日-18日
- 备注:
- 声 明:
- 出版:《川剧艺术散论》,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,封面,1985年。签名:(正)关良关良的“极简主义”
有学者说,对比林风眠和关良的戏曲人物画的艺术手法,一个饱满,一个疏落;一个丰实,一个简率;一个深重,一个清淡;一个多装饰趣味,一个富质朴情怀;一个更像西方现代画,而一个更像“遗貌取神”的中国文人写意画。与展示一片广袤深远的心灵戏曲的林氏作品背道而驰的关良,他率真自由的特点充分体现了东方美学的舞台戏曲之审美趣味。
其实,在我看来,对于关良的戏曲人物画创作来说,毋须与林风眠对比,他本人在数十年间,正是循着由繁而简,由美而拙,由实而虚的转变,一路走来的。
此次有幸从同一藏家处征集到的三幅关良戏曲人物,一是《铡美案》,油画;二是《三打白骨精》,水墨画,三是图名待考的川剧人物,水墨画。三图同时被用作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于1985年出版的《川剧艺术散论》的封面、扉页插图。三幅作品,内容不同,形式有别,所要表达的艺术语言,却惊人的相似,看来是为了书籍装帧设计的需要而特别为此创作的。
川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个大类,是巴蜀文化的重要代表,其起源或可追溯到唐代的“蜀戏”,而其改良、全盛时期,则在清代的乾隆年间。上千年的流变传承,使川剧既具有非常鲜明的个性,也有着与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的共性。在表演艺术上,名闻遐迩的变脸自不待言,唱腔中融汇了中原、江南、闽粤等多地风格,委婉动人,对白则一如川人的机智风趣,生动活泼。川剧的扮相、服装,也颇多地方特色,强烈的色块对比,丰富多彩的细节描绘,隐隐然而有数千年历史的巴蜀古文明遗风。
关良的戏曲人物画,从早年走上绘画道路时便有所尝试,及至中年,更多地接触了中国传统戏曲的精髓以后,更是一发而不可收,以此为题材的创作越来越多,也因此形成了独特的风格。从三十年代中期到六十年代,关良的油画戏曲人物,大都是安排在与剧情相对应的自然场景中,有山有树,有坡有路。以个人的猜测,或许这是因为当年借助电影、摄影和连环画等样式传播经典戏曲的缘故。但是,这一传播手段的改良,其实也从另一角度彻底破坏了传统戏曲的精髓。记得有位戏曲大师这样说过,传统戏曲,没有舞台背景,不依赖复杂的道具,仅仅依靠演员之间的做、念、唱、打,就可以完成整个剧情的铺陈。这是何等的精炼之致!通过各种辅助手段来丰富戏曲的表现力,固然值得借鉴,但终非戏曲的本来面目。
我不知道关良先生当年是否听说过这位戏曲大师的话,但是,绝对相信他已经在“痛并快乐着”的创作探索中,极为透彻地悟出了个中奥秘。如谓不信,只要系统地梳理一下关良先生历年来的戏曲人物创作,便一目了然。越到晚年,用笔愈简,着色愈鲜,舍弃了所有不必要的附加元素,只为精准表现人物的身份、动作,及其与剧情相关的内容。而正是凭借这一大胆转变,关良晚年的戏曲人物,无论油画、水墨,皆能达到化臻的极致境界,令后人难以逾越。
——承载
本拍卖会推荐拍品
本拍卖会其他拍卖专场
- 游园惊梦—现当代油画雕塑专场(92)
- 古籍碑帖专场(242)
- 瓷器杂项专场(58)
- 丰乐砚田—首届古名砚专场(71)
- 金石缘—近现代名家篆刻专场(192)
- 金石缘—当代全国名家篆刻专场(64)
- 金石名家书画专场(94)
- 古代书画专场(157)
- 当代书画专场(77)
- 名人书法暨信札专场(145)
- 名家小品专场(36)
- 梅斋藏书画专场(53)
- 精品扇画专场(85)
- 私人珍藏中国书画专场(50)
- 画坛芳邻—梅景书屋与嵩山草堂(31)
- 海派精品专场(77)
- 近现代书画专场(184)
- 岁朝吉庆(45)